1. 新生网首页
  2. 货架知识

继续深耕无人货架,顺丰为何对零售“情有独钟”?(顺丰无人货架如何开发渠道)

先说为何顺丰对零售业务情有独钟货架零售

继续深耕无人货架,顺丰为何对零售“情有独钟”?(顺丰无人货架如何开发渠道)

任何一个企业,要谋求在其它领域的突破,首先都会从自身业务的上下游着手,就顺丰的快递行业来说,上游多数就是零售行业(寄件人);而下游通常直接就是消费者(收件人),而收件人,无法再进行更深度的商业布局了。所以顺丰只能不断的在上游的零售行业不断进行尝试,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:

继续深耕无人货架,顺丰为何对零售“情有独钟”?(顺丰无人货架如何开发渠道)

为了逐步摆脱与上游企业地位上弱势。这点很好理解,对于顺丰来说,快递业务的发展,完全取决于寄件方发件量的多少。而作为最主要寄件方的电商行业,已经纷纷开始自建物流体系了。如京东的京东快递、阿里的菜鸟。人家的快递不给你寄了,你能有什么办法,对于顺丰来说,要么等着被阿里的菜鸟收编,要么坐以待毙。然后顺丰选择了第三条路,你抢我快递的饭碗,我就去抢你电商的份额,不至于在后期业务发展中太过被动。

继续深耕无人货架,顺丰为何对零售“情有独钟”?(顺丰无人货架如何开发渠道)

形成上下游间业务的有效协同。顺丰的逻辑简单而清晰,如果我的电商行业的水平可以做到与阿里、京东一样,那么我就可以凭借我的物流服务打败你。对于零售来说,的确最重要的是产品,但往往因为标准化程度高,不容易形成壁垒,这就是为什么起了一个购物网站,就能从阿里的盘子里划走一块。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,在哪买都一样,谁便宜,谁快我就去哪买。而我个人早期之所以喜欢用京东,也是因为这个原因,因为快递服务非常好。同样顺丰也是这个思路,用快递服务带动零售业务,形成上下游的业务协同。

以上解释了,为什么顺丰对零售行业情有独钟。而所谓的无人货架,只是顺丰在零售领域的尝试之一,从早期的“嘿客”到现在的“顺丰优选”,顺丰的零售尝试还处于不断试错的阶段。

最后祝顺丰可以在零售行业有所斩获。

无人货架业务,能否成为新零售的下一个战场?

这个问题在区块链风口的环绕之下多少有些尴尬,无人货架在去年7月之后成为业界的风口,由于其门槛低,覆盖率快,易获得流量受到不少投资人的追捧,一时间各种项目也层出不穷,铅笔道研究院当时对无人货架领域的统计是,据已经透露的数据,到11月份融资超过了15亿元人民币,之后果小美又融了亿级的C轮,我司的行政每天受到几个不同无人货架品牌的商务人员的骚扰,不胜其烦。

而这股风潮在11月份之后突然的熄灭了,不仅融资事件迅速减少,领蛙爆出被收购风波,七只考拉也有裁员传言,头部企业猩便利更是在多个城市爆出不再补货,欠薪,违规裁员等丑闻,据说不少猩便利货架都被露天弃置,多家供应商都未收到货款。铅笔道对此风波也做过跟踪报道,有兴趣的可以至官网搜索。但经历此风波之后无人货架的风口也迅速熄灭了,现在很多人都在质疑其商业模型,认为无人货架是反人性的举动,并不能得到实际收益。

无人零售是新零售的一种展现形式,未来新零售仍然是零售界的趋势,让更多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其中进行应用,而无人货架目前看来大幅度盈利的可能性仍然较低,货物的遗失率过高无法控制,得到的便宜流量又不能进行转化,商业模型陷入死胡同,很多项目都改为了封闭模式控制货损,京东等巨头直接发展了无人便利店。无人货架作为新零售的一个模式目前仍无法自证,需要在模式上进行修正,否则当融资烧完也只有无奈退场的命运。

过气了的无人货架,还能在新零售中出彩博得眼球吗?

谢谢悟空邀请。

继续深耕无人货架,顺丰为何对零售“情有独钟”?(顺丰无人货架如何开发渠道)

首先我不觉得自动售货机已经过气,相反,才刚刚开始

继续深耕无人货架,顺丰为何对零售“情有独钟”?(顺丰无人货架如何开发渠道)

继续深耕无人货架,顺丰为何对零售“情有独钟”?(顺丰无人货架如何开发渠道)

在日本,大概有580万台的自动售货机,而中国公共区域投放的的自动售货机拥有量仅为20~30万台,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快消品消费国,相对于13亿的人口大国,这个数字微不足道。

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市场潜力还是非常大的

自动售货机作为新零售的一种,在我国是一个崭新的行业,大的需求,加空白的市场,带给大家的是商机

如今,在机场、地铁、商场、公园等客流较大的场所,不难发现自动售货机的身影,但这仅仅是一二线城市,三四线城市城乡结合部甚至是广大的乡村,基本看不到无人售货机,远远还未达到普及的程度。

各种场所如学校、网吧、图书馆、写字楼、办公室、政府部门、企事业单位、外事窗口、电视台、报社、银行、游戏室、公寓、宾馆、酒吧、KTV、酒店、快餐、超市、商场、车站、飞机场、健身馆、美体中心…….这些都能成为自动售货机的黄金摆放场所,但这些地方的普及率还是非常低。

虽然经营自动售货机是一个相对空白的市场,但现在国人的消费习惯还没有很好的被改变过来,再加上机器成本高、客单价较低,因此投资回报速度比较慢,回报周期长,目前为止很少有大企业涉足,基本是中小企业在运作,因此想做大做强、甚至出现行业巨头,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。

目前最大的赢家应该是生产提供机器的厂商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http://www.xswww.net/15520.html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。